近日,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舉辦了本學期第6期在線科研工作坊活動。本期主講教師為張菁華副教授,她分享的主題為“疫情下的存在主義危機思考”,英語系的全體教師參加了此次活動。本期工作坊由英語系教師周松老師主持。

會議伊始,張菁華老師從這次全球新冠疫情出發,引出了西方存在主義哲學理念。許多資料顯示“存在主義”最初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加布裡埃爾·馬塞(1889-1973) 提出,但早在19世紀上半葉,丹麥哲學心理學家克爾凱郭爾(1813-1855) 就已提出了“哲學研究的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的觀點而奠定了存在主義發展的基礎。他還提出了現代人的“不知道有自我,不能夠有自我,不願意有自我”的人生三種絕望狀态。除了克爾凱郭爾,存在主義哲學主要的代表還有尼采,加缪,海德格爾和薩特。
存在主義真正的發展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人們普遍存在生存的危機感,異化感和荒謬感,個體的人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中的“局外人”。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成了安慰戰後人們支離破碎心靈的一劑良藥,并由此蓬勃地發展起來。張老師一一介紹了這5位哲學家的主要代表思想和作品。

接着,張老師着重介紹了法國哲學家薩特(1905-1980)的5個主要思想:存在先于本質,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是自己行為的總和,人有自由卻無法逃避選擇的自由(不做出選擇本身也是一種選擇),人需要不斷超越和突破才能成為自我。在現實疫情的影響下,人們除了生活習慣和方式被迫發生了改變之外,心靈感受到死亡如影相随,從未離得如此之近,而由此引發了對生命和生活的反思。在現實生活普遍體現的“存在感危機”中,張老師歸納了5點,并着重強調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中提倡的是 “擁抱不确定性”,人生沒有“終極的智慧”,由此也不必奢望人生的完美和一帆風順。

最後,張老師從“存在主義”哲學思潮中總結了4點對“存在感危機”的解決方案:活在當下,傾聽自己真實的内心面對外界的壓力,不随波逐流,自己賦予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在講到第1點時,張老師有意埋下了一個“梗”。她coin了一個單詞“inauthentically”, 并調侃道英語中有 “authentically”這個詞,卻沒有“inauthentically”這個詞,這說明人們經常分不清現實和虛幻的界限,而有時會把虛幻的想法當做未來發生事件的理論支撐。本次工作坊張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希望同事們在以後申報課題的過程中能多考慮一下哲學思想研究,并形成自己的思考體系。參加此次活動的老師們對這次分享活動很感興趣,并表達了在今後的人文社科研究中取得更大發展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