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老師們的科研生活,公共外語課部5月14日舉行了本學期科研工作坊。工作坊由蔡喆副教授主講,他分享的主題為“二語習得正遷移的應用與實踐”。
首先,蔡老師結合CNKI和WOS核心論文數據就目前國際上二語習得的主流研究方向進行了綜合分析,得出目前二語習得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基于語言學”的“二語語法習得”、基于“語言測試”的“學習策略研究”研究、基于“心理學”的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二語的加工表征、加工機制、加工技能、加工策 略、個體差異等因素對加工的影響,以及基于社會文化理論視角夏文化對語言的反撥作用研究等。

随後,蔡老師重點論述了目前二語習得研究的新範式—中介語遷移理論。中介語遷移理論是由De Angelis & Selinker (2001)提出,并進一步在2008年進一步細化為L2(第二語言)對L3(第三語言)的語法遷移影響。随後,國外的語言學界專家學者們Hammarber(2010)、Ringbom(2015),以及De Angelis & Selinker (2015)等紛紛就形态和深層語法對第三語言的遷移影響做了一系列研究。

國内方面,中介語概念最早由孫德坤(1993)提出。而此後這一論點便成為我國當代基于中介語理論的二語習得的綱領性思想,許多學者展開了一系列基于語料庫構建的中介語描述研究。在中介語的選擇上,國内近年來主要開展了以漢語和英語為中介語的習得研究。如肖奚強(2014)、蔡淑美(2014)、黃偉(2015)、鄭通濤(2016)、蔡武(2017)、胡曉清(2018)、張寶林(2019)等分别從建設标準、實現方式、大數據智能算法下的标注等方面對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建庫過程、方法和可行性進行了探讨,他們認為,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建立健全多模态、針對性的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多元化、信息化的動态資源呈現方式。而在英語中介語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中英雙語語料庫,以對比分析法,從中介語遷移的角度分析了中介語對以英語為目的語的習得過程的積極(正遷移)和消極(石化)作用。如馬志剛(2016)以漢英中介語語法中it虛指詞為例探讨非英專學生習得英語虛指結構的語義感和語法感,認為成人在藉由中介語習得英語時,由于中介語表現本質上是一種習得過程中的适應性行為,因此由于中介語語法中的非對稱性會導緻目标語學習的語法受損,最終産生石化現象。王初明在此基礎上從動态觀的角度論述了中介語“基本體”受學習者自身(内因)和學習環境(外因)的作用不同将會呈現石化和進階(限定話語組織)現象。因此,之後的學者如胡玲玲(2018)、馬志剛(2018)、毛翎(2018)、庾小美(2019)等分别從石化現象的内涵原因、中介語形态特征和句法類型、母語文化影響等變量入手,系統分析了以英語為目标習得語言的最優化動态策略中中介語句法接口和形态特征的重要作用。因此,目前語言學視角下的中介語的研究主要圍繞着語料庫中中介語語法與目标語的最大對稱性而展開。随後,蔡老師又通過自己的研究,以英語和日語為例,演示了以英語為中介語基本體在與日語達到語法平衡時對其的影響。

最後,蔡老師總結,二語習得研究作為國内外語言學界對學習者語言學習和習得機制的重要研究領域對大學英語教學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高校外語教師應結合英語本身的深層語法和轉換生成特點,以普遍語法具象化的模型“中介語”為媒介,積極探索語言教學新方法、新思路,為學生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盡到自己的責任。